-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09/01]
-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09/01]
-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09/01]
-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09/01]
-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09/01]
论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作者: 刘荣臻 王晓静 摘 要:总体上说,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成果不尽如人意,教学效率偏低。在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应当重新审视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结合教学发展规律,提出当
作者: 刘荣臻 王晓静
摘 要:总体上说,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成果不尽如人意,教学效率偏低。在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应当重新审视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结合教学发展规律,提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误区,建议大学英语课程应当回归以外语为工具的教学本位。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课程定位;工具性十多年来,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一直在进展中,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而从这十多年的教学改革成果来看,虽然和十年前相比,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一定提升,例如可以用英语进行基本的日常会话交流,但总体仍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英语的应用方面,大学英语教学的效率实际偏低。蔡基刚教授曾转引过国际英孚教育集团2013年11月发布的《全球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其中显示:“就成人的英语应用水平而言,中国内地在所调查的亚洲1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倒数第二,属于低熟练水平。”当前中国大学生不少难以将英语应用于自己的研究工作,甚至无法熟练地进行英语口语交流。王初明教授也提到:“在全世界100多个雅思考试参与国当中,我国考生的平均成绩徘徊在倒数几名,最差的排名是倒数第一。”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学生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但就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来说,这个要求远远还未达到。同时,在当前全球化的新形势下,这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是有着多重制约影响因素的,我们有必要对其定位重新审视,客观思考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许国璋教授在1978年就曾提出公共外语教学的重点应在于“以外语为工具,学习世界上科学文化知识”,要“从过去以培养翻译干部为主的教学目标,转变成为培养各行各业掌握外语的人才”。但是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在学术界,英语作为工具这一观点并不被看好,不少专家学者都认为这种观点过于实用主义,过分强调了英语的工具作用,而忽视了其他内容,这导致英语人才培养水准的下降。实际上这是对英语工具性的误解,包括在2007年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所提的“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提倡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而其本质则是为了“提高综合文化素养”。虽然我们可以在英语能力要求中看到学生对本专业的涉及,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涉及的却很少,仍然主要停留在传统上对一般性质课文的讲解。例如,从主要的大学英语教材《21世纪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等课文内容中,我们就能发现其中很少有涉及专业内容相关的知识,而重在强调课文选材的人文性,突显其人本主义内涵。我们应当思考,学生学习英语为了什么?是为了提升素质吗?通过学习英语我们提升了多少素质呢?需要刻意地通过英语学习来提升吗?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西方进步思想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如果只是为了汲取西方文学文化的精华,那么我们语文学科学习中国文学,英语学科学习英美文学不就可以了吗,语文学科里何必还要涉及西方名著佳作,直接通过英语学科专门学习岂不更原汁原味?或者直接通过翻译作品来学习不是同样也可以受到西方文化的感染吗?确实,学习语言应注意选材的人文性和思想性,提升素质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在外语教学中,素质培养应该是隐形的或者附加的,是学生在长期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自然建立起来的,而不应喧宾夺主,甚至反过来指导外语教学。在我国,英语是作为一门外语学习的,学生虽然进行了十多年的英语学习,但在日常的生活中仍然是用汉语进行交流,除了出国留学或者访问,很少会真正有用英语进行口语交流的机会,尤其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于他们来说,学习英语的主要用途就是为了辅助本专业学习。蔡基刚教授指出,“如宣称大学英语教学主要目标是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和提高思辨能力的话,那就丧失了开设大学英语课程的最基本意义”。有学者对英语工具论提出了相关质疑,认为这是助长了应试教育的风气,但工具论并未强调应试,而实际上正是在所谓素质教育的光环下,这种缺乏真实英语环境的情况下将学生英语学科的人文素养这一并不明确的尺度作为衡量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标准,就会使国家对于学生培养的期望值同现实环境中学校教师的实际行动之间的偏差逐步加大,导致只有考试才能更有效地衡量或测评学生的英语水平。长此以往,学生的压力加剧,对于他们而言,为了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理想抱负,达到社会对自己可视化的评测标准,以便未来能稳定地立足于社会,应试就成了最为现实而又无奈的选择。除了学生,学校及教师在现实工作中所面临的升学率等各类绩效考核的压力也并不亚于学生,最终素质教育的天平倾向了考试,而这一切同英语学科的工具性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更有甚者,就在今年,西安市某重点小学的一位资深教师在开会中提到素质教育相关话题的时候还曾强调说“考试就是一种素质”,这里不多做引述,只是如此“素质教育”,可见一斑。所以,目前导致对工具论误解的关键不在于英语工具性本身的问题,而是学校及教师对工具论的应用方向上的问题,工具论不是应试的借口。目前的英语教学没有回归以其为工具的本位理念,从而导致了人才培养的误区,导致很多学生根本无法在实践中用好英语,看不懂英语文献,不善于用英语进行交流沟通,更不用说学术交流。反而本末倒置,不仅英语能力没有得到提升,作为原本培养目标的英语素养也难有成绩。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一点,这一点也是对工具论最大的误会之一,那就是不能将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同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同一而论。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同英语打交道,只单单将英语作为一种工具是远远不够的,提升英语素养无可厚非,这也是必然的需要;但对于广大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利用英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将英语作为一种工具而不是最终目的,才能发挥大学英语教学的真正作用,才能符合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同样,英语专业及非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大有不同,其中大学英语这门课程针对的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课程的设置应当满足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需求和定位,并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实现课程价值。综上所述,当前大学英语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以此为工具促进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从而从根本上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学生未来走上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高校及教师需要做到:第一,根据学生的具体专业,并结合其未来工作意向及兴趣点,开设不同的大学英语科目。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从大学英语的学习中找到学习动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并使其英语学习同专业学习形成良性循环,由英语学习带动专业知识的积累,同时本专业内容的习得也有利于英语能力的提升,更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社会竞争力;另一方面这对于提升高校英语教师的素质也有着重要意义,培养优秀的大学英语教师一直都是高校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在提升高校教师学术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其教学能力,大学不但是学术之地,而且少不了教书育人,后者不仅是中等教育所要注重的,高等教育也不能忽视,教育要以人为本,这里的“人”不仅指生,也指师,师生结合,才是真正的教育。第二,把握大学英语学科的独特性,充分发挥其作用,英语不再只作通用,而要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专业,与时俱进,适应国际化进程。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开展同外国高校在课程及学术等方面的合作,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回归大学英语的工具性本位,这并不意味着对其人文性的抛弃,诚如前文所述,学生素质的培养或人文性的塑造应该是隐形的或者附加的,应是在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提升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进来的,不能本末倒置。英语的工具性教学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也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所应明确的教学目标,更是大学英语教学回归本位的教育理念,高校及教师应当将教学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专业英语能力上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及专业学科素养,这才是培养现代化应用型人才的必然之选。参考文献:[1]蔡基刚.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学工具与素质之争的意义[J].外国语,2010(11):33-40.[2]蔡基刚.从日本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看我国外语教学目标调整[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3):1-6.[3]蔡基刚.从通用英语到学术英语:回归大学英语教学本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1):9-14.[4]束定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目标与方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87-89.[5]王初明.外语教学三大情结与语言习得有效路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540-549.[6]王守仁.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J].外语界,2013(6):9-22.[7]许国璋.论外语教学的方针与任务[J].外语教学与研究,1978(2):6-15.转载注明来源:
文章来源:《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wyjxllysjzz.cn/zonghexinwen/2020/0916/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