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从教学和教师发展的视角探讨跨文化外语教学*

来源: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通过外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是外语教学本身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双重需求。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人们对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为丰富的理解:语言和文化是互动的,且相互

通过外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是外语教学本身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双重需求。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人们对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为丰富的理解:语言和文化是互动的,且相互依存。一方面,语言表达文化,而文化是通过语言实现的。通过使用语言,人们能够接近并理解共享文化中的隐性的价值观、信仰和思想。另一方面,当我们将语言视为交流媒介时,语言与进行交流的文化参照系不能分开。脱离文化知识,很难理解语言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尤为如此。因此,外语学习的最终目标不应该是单独达到语言能力,它应反映跨文化交流技能的发展,使学生能够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互动[1-4]。这不仅是中国外语教育所必需的,更是世界范围内对外语教学发展方向提出的要求。培养能够胜任跨文化交际的外语学习者应成为大学外语教学的核心目标。跨文化外语教学应运而生。

当今社会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时代特征更是凸显了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我国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具有国际视野的跨文化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以提升公民人文素质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外语学科的学科属性,语言的人文性及语言与文化的密不可分性决定了外语教学能够且应该肩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提升其全球意识和跨文化理解以便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流是全球化进程对外语教育中提出的新的挑战。

跨文化外语教学不仅要能够使学生掌握一门语言,更要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社会人文目标:即增强跨文化意识和思辨能力,培养包容、开放的情感态度,提高跨文化敏感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文化观,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能力[1,3,4]。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使外语教学成为实施跨文化教育最有效的平台之一,已经成为外语教学届内外的迫切需求。探索如何在教学中将语言和文化有机的融合从而为教师提供实践性指导,在外语教学和教师教育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发展

跨文化外语教学起源于多元文化国家,是其社会对通过语言教学来促进跨文化理解和沟通,解决不同民族之间冲突、实现社会和谐与和平的需要[1];也来自批判性话语分析中提出的通过对话语的多维分析来理解语言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深层含义,阐释语言在霸权社会中的解释和调解作用,帮助外语学习者提升母语和目标文化的批判意识的需要[5]。在全球化进程中世界交往动态增加的影响下,许多国家的外语教育研究者都提出把过去30多年里外语教育的主要目标,即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扩大到涵盖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1,3,6]。它是不同于以前的文化教学,它不仅包括文化的有形、可见维度,而且唤起隐含的无形和主观维度。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对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开始被写进国家级的外语课程规划和教学大纲中,外语教学研究者也开始对如何实施跨文化外语教学进行了研究[1,2,7]。九十年代后期开始,跨文化外语教学在中国外语学界及整个教育届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大量的文献对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从理论构建、教学目标和教学实践等角度进行了思辨式的研究和有益的探讨[3,4,6,8,9]。

二、中国跨文化外语教学现状及原因

教育部2007年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10]概述了英语教学目标包括对学生的文化能力的提高,但高校外语教学培养大纲和实施细则仍大多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为主,对学生跨文化能力的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通常只是在至上而下的各级外语教学大纲的综述里提及,而大纲中的课程设置、要求、评价等却少有细化[4,8,11]。语言教学和跨文化能力培养难以有机结合。学者对文化教学的研究表明,高校跨文化教学尚未成为外语教学的常规侧重点。文化教学大多数仍旧以传授文化知识为主要模式,且常常是教师自上而下讲授文化知识点。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介绍与英语国家有关的知识,例如他们的习俗、环境、文学、影视等[11-12]。很多教师将培养学生以英美等少数英语为母语国家的人正确理解和使用英语的方式和能力作为文化教学主要内容和目标,西方国家文化霸权主义的影响尚在,而学生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自我意识及本土文化身份被边缘化了;文化教学并没有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的作用[13]。

文章来源:《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wyjxllysjzz.cn/qikandaodu/2021/0120/504.html



上一篇:文学阅读:建构外语知识框架的支柱
下一篇:基于ADDIE 模式的UML 软件建模实验课程混合式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投稿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编辑部|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版面费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论文发表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