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09/01]
-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09/01]
-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09/01]
-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09/01]
-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09/01]
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1. 引言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后,教育部制定《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又称“新时代高教40条”),要求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1. 引言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后,教育部制定《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又称“新时代高教40条”),要求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体现的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教育方针,是实现总书记提出的“三全育人”的保障(习近平2017:376,378)。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2016:23)特别指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作为人文社科重要组成部分的外国文学如何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功能,在新时代外语人才培养中,如何融语言技能、文学知识和精神素质养为一体,是每一个外语教育工作者都亟须思考的问题(王卓2018)。本文从“课程思政”教育观、“课程思政”知识观和“课程思政”课程观三个维度,观照高校外国文学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探索新时代高校外国文学教学承载的独特的“课程思政”内涵和外延。
2. 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教育观
“课程思政”是从大思政格局出发的一场教育改革实践(王茜 2019:64),是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其本质是一场教育革命,其目的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王学俭、石岩 2020)。“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观,蕴含着对现行课程制度的反思和课程应然状态的新时代设想(聂迎娉、傅安洲2018)。那么,“课程思政”体现怎样的教育观念的变革呢?
“课程思政”本身意味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即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王学俭、石岩2020:33)。“课程思政”强调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吴月齐 2018)。可见,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观,“课程思政”首先关注的是人的精神成长的过程。
“课程思政”对课程“精神向度”的关注在某种意义上赋予了外国文学课程新的维度和附加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从传授外国文学知识向挖掘外国文学精神价值转化。传统文学教学过分强调“科学管理”与“目标控制”,“突出量化的手段和技术角度,使得学习过程的处理过分强调经验客观、价值中立而简单化”,造成了课程只停留在“知识与技能”上,遮蔽了知识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伍醒、顾建民 2019:58)。此种文学课的教学忽略了文学课特有的“课程建构精神”的功能,从而大大削弱了文学课在“全人教育”上应起到的作用(文旭、司卫国 2018)。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激活经典文本中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使学生心灵受到感染和熏陶,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人格和健全的心性(蒋承勇、云慧霞 2013)。当代北欧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奎纳尔·希尔贝克(Gunnar Skirbekk)在尝试回答“人文学科的危机”这一重大问题时指出,像“文学史这样的学科”看似“无用”,却关涉文化和文化教养概念的更深层意义,是促进自我发展最重要的知识(希尔贝克 2007)。美国学者雪莉·李·林肯(Sherry Lee Linkon)在谈到她为何选择做一名文学教授时说,学习文学有助于学生们了解他们自己以及周围的世界(Linkon 2011)。中国作家曹文轩也特别撰文,详细阐释了文学之于确立道义观、营造审美境界、培育悲悯情怀、输入历史意识、激发想象能力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曹文轩 2018)。可见,外国文学类“课程思政”的着力点不仅仅是文学知识的传递,更要引领学生挖掘精神价值,在对审美养成、文化(跨文化)体验、真善美的文学阐释、道德和伦理的认知、爱国主义情怀的激发等更高的精神层面上下功夫。
(2) 从传授外国文学研究方法向养成批评性思维转化。“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强调任何课程教学的第一要务是立德树人,也是一种思维方法,强调明辨是非、辨别美丑,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习外国文学不仅能学到该国语言的精髓,更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林肯(Linkon 2011)等美国文学教授也表示,学习文学能让学生们掌握如何进行批评性阅读——不仅是读文学,也读媒体、社会结构以及他们自己的经验。应该说,从讲授外国文学研究方法到注重批评性思维训练是新时代我国外国文学教学的一个明显转向。对于外国文学教学而言,批评性思维训练的重要性不仅是学术层面的,更是文化认知和意识形态层面的。外国文学中固然有人类的普遍价值,但也存在文化差异、文化偏见,甚至是政治观、历史观等方面的局限。这就意味着,在外国文学课程中强化批判意识,对形成文化批评思维和加强中外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如此,外国文学教学才能真正起到“课程思政”的作用,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增强文化自信。
文章来源:《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wyjxllysjzz.cn/qikandaodu/2021/0111/491.html